家

現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鄉愁》描述了他對于“家”的感情和思念。

home是有溫度的,house是由水泥和磚塊構成的建筑物。小時候,家是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一棟房子、一張桌子,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是過年的時候,珍貴的一盤肉絲粉絲湯、一年才能吃上一回的年夜飯、忙碌著幫著媽媽炸藕夾的幸福、還有媽媽偷偷藏在柜子里等到過年才會拿出來享用的糖果;它充滿著幸福與不幸,它充滿著笑聲與爭吵,它充滿著恐懼和撕裂,它充滿著回歸與逃離,它充滿著拯救與放棄,它充滿著愛與恨,它充滿著——我們的記憶。哪怕記憶是痛苦或是快樂,它都能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對自己有著深刻的感覺和直覺。也正是,這些記憶,促成了我們對自己的“覺察”與“看見”。

諾蘭導演的科幻電影《記憶碎片》就是描述了一個只有7秒鐘記憶的男人,如何通過各種碎片記憶,來找回自己是誰。這個永恒的哲學及心理學話題,激發了多少偉大的思想家們的靈感。長大后,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曾經在家庭中享受的幸福,遭遇的痛苦,都被時間拋在后面,來不及去觸碰和揣摩。長大后,我們急不可耐的想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又每每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悻悻而歸。我們曾與父母大聲爭吵,而后又懷著愧疚的心情探望年邁的他們。在心理學意義上,家,是我們“退行”時會回去的地方,父母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后背力量,他們的意義就是守在家中,遠遠的看著我們漸行漸遠,但永遠不會離開我們,在某一天,當我們想回來的時候,他們還在那里守候著我們。有人問,那么家,到底是一個實質意義上的房子和父母呢?還是一種心靈的港灣?在孩子長大后,會常回家看望父母。家,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個載體。很多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常常會退行到童年的時候,體會家帶給他們的感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退行。退行,意味著,我們現有的困難激發了童年時相同的感受,讓我們的神經仿佛被電擊了一下,不由自主的感到悲傷、難過、失望、絕望、憤怒、羞愧、自責等等情緒,這些都是孩童在幼年時遭遇挫折沒有得到正確引導而產生的一系列情緒反應。情緒,是不會消失的。它會沉淀,沉淀,而在每次遇到同樣情形的時候,被以當年同樣的模式激發出來,牽扯著我們去感受它。有人總是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這么不幸的家庭,那么我就不會這么悲慘了。當一個人在孩童的時候受傷太深,他們的記憶就會一直停留在那個時候,稱之為“固著”。那么今后,他們也會將所有遇到的類同事件,視為最初的“傷痛”,于是,產生了“認知”,這是一種基于年幼時的某個事件與情緒的集合體。帶著這種認知,帶著這種記憶,帶著這種情緒,慢慢走過人生。

有些人,在重復性的事件與感受中,因為“傷痛”如此相似和深刻,他們于是想要尋求一個答案。
心理咨詢中,咨詢師就是進到來訪者的童年,去看清那個受傷的小孩,去指引她,去糾正他,去給他愛與鼓勵,從而幫助來訪者從那個時候的痛苦之中覺醒過來。我們無數次逃離與回歸家庭,就是無形中在尋求著答案。但是,客觀可以理解的是,父母畢竟有年代、教育水平以及自身問題甚至是祖上幾代人問題的牽扯和局限,每當我們想回歸家庭尋求答案的時候,父母往往是最心疼我們的那個人。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溫暖的愛,也需要有鞭策的愛,需要有激勵的愛,需要有鼓勵的愛,需要有包容的愛等等。家,是我們原諒過后的一絲溫馨,是遠遠望去,那咚房子門口站立的小孩,與之道一聲再見,揮揮手,讓他永遠停留在那里。它不必是現實中的家庭,它不必是現實中的父母兄弟姐妹,它只是一個象征,一種自己給自己的鼓勵。我們愿意忘卻所有它帶給我們的傷痛,只留下美好的記憶,與溫馨的鼓舞。在心里的某個地方,留下一團火種,溫暖我們的一生,足以。
-END -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生活不易,小意與你一起面對!
如果你有什么想和小意交流的,
可撥打400-1999-188,我們在這里等你!
意津心理咨詢咨詢中心由,湖北電視臺《幫女郎在行動》特約心理專家、武漢電視臺影視頻道《九個小伙伴》欄目特約心理專家——賈如棋創辦
“以人為本,立志做中國最好的心理咨詢機構。”
業務范圍:個體咨詢、團體咨詢、家庭心理咨詢、親子教育、婚姻戀愛咨詢、青少年心理、職場人際關系、企業咨詢及EAP服務、企業和事業單位心理相關培訓、危機心理干預等。
歡迎致電咨詢:
400-199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