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狂飆》爆火,高啟強和陳書婷這對夫妻角色的塑造讓兩位主演成功出圈。
劇中,除了警察安欣、李響等與黑惡勢力代表高啟強、高啟盛等之間的反黑反貪對峙劇情引人入勝之外,也凸顯了家庭教育中各種問題與矛盾糾紛。
從高曉晨這一最終走向了悲劇的人物命運背后,有哪些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01
打壓式教育
縱觀全劇,身為媽媽的陳書婷,果斷、強悍、精明、有氣場、有見識、有格局。
哪怕是站在黑道大佬高啟強的身旁,氣勢都不輸分毫,被網友評價:“不是因為是大哥的女人,所以叫大嫂,而是她站在誰身邊,誰就是大哥”,由此可見,陳書婷的強勢本色。
在她對高曉晨的教育中,也將她本身的強勢特質帶入,對兒子進行了過度控制和打壓式教育。
我們不難理解,身為母親,她的本意是為了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子,讓他能有更好的發展,走向正途。但卻因為方式不當,造成了失敗的教育。
強勢母親的血脈壓制,讓成年的高曉晨,內心逐漸扭曲,性格十分擰巴,囂張跋扈,不斷惹事端,迫切地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總是沖動莽撞行事。
歸根結底,他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一次次制造麻煩,目的只是凸顯自己的能力,換取父母的關注和認同。
在打壓式教育成長起來的高曉晨,既想掙脫束縛,卻又自卑敏感,無法真正走向獨立成熟——實質上,高曉晨內心一直是個沒長大的孩子。
而身為母親的陳書婷或許認為,只有自己可以管得了自己兒子,以自我而偏執的方式進行教育——在高曉晨犯錯時,要么勒令制止,要么粗暴打罵,甚至缺乏完整的交流溝通,或是出面替兒子“完美”善后。
這一系列的處理方式,讓高曉晨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也避開了自己的責任,不能真正面對自己的不足,更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
02
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積極溝通,走進孩子內心
劇中的陳書婷和兒子高曉晨之間缺乏正確的溝通方式,陳書婷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姿態對兒子進行教育,未能真正了解和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高曉晨內心的真實想法。
在某種程度上,高曉晨內在的情緒是被壓抑的,他的內在自我從未被身為母親的陳書婷真正看見。
盡可能正面地去評價、正面地去和孩子溝通,是通往孩子內心的有效途徑之一,惟有真正看見孩子,才能知道他身上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該如何引導解決。
在湖北電視臺《幫女郎在行動》欄目中,心理專家賈如棋受到記者特邀,協助處理過大量的案例。其中一期,小女孩因屢次偷錢,家長多次管教無效而求助。
心理專家賈如棋和小女孩的對話:“我們今天來不是指責你的,或者批評你的,只是我們想搞清楚問題出在哪里。你當時怎么想的?是要不到,還是什么原因?”
站在平等的角度,走進孩子內心,了解她的想法,最終,孩子說出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找到了問題的關鍵。
懲戒需要適度
父母實施懲治教育需要適當,當孩子犯了一些錯誤的時候,如果第一次跟他溝通他能承認錯誤,不建議有進一步的懲治行為。
但是如果這個孩子非常調皮,三番五次的,建議有一些輕度地責罵,輕度地打,比如打屁股,適當地懲戒就可以了。
容許孩子在適度地范圍內犯錯或試錯
在陳書婷的教育過程中,往往都是以非常嚴苛的標準要求孩子。
比如在高曉晨彈鋼琴時,不但沒有鼓勵,反而怒斥“練了這么久,才進步這么一點?”在高曉晨做題時,錯了2道題,老師認為已經很不錯了,但仍然挨罵。
長期下來,孩子內在的挫敗感很強,自我價值感被剝奪。
“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要容許孩子犯錯,只有他犯錯,他才有可能成長。”心理專家賈如棋如是說道。
試錯的意義
孩子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也是不斷完善方法、改正錯誤,修正自我,成長能力的過程。
比如說做家務,讓他獨立去處理一些事情,去在試錯的過程中,培養獨立問題解決的能力。
如果不允許孩子適度試錯和犯錯,不但會剝奪孩子尋求正確方法解決問題的機會和自我成長進步的空間,也會使他們變得恐懼犯錯,疏于嘗試,無法真正獨立自主,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終,就像劇中的高曉晨那樣,即便他的本意是想幫家里解決問題,卻也總是適得其反,最終落得“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莽夫”評價。
沒有父母庇護的他,就像一個手足無措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正確應對和解決問題。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方法很多,但是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是不一樣的。
如何找到適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怎么找到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是每個家長都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的。
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遇到難題時,及時尋求專業的指導建議,為孩子和家庭的良好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也是高效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
轉載須知:意津心理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我們獲取授權,注明出處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 -1999 188。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孝感分中心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EAP服務專用熱線:027-8588 0900 。
這里有最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您答疑解惑!^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