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意津團隊的游學,主要成員是7個家庭,來自各種不同家庭結構的親子關系,在游學中得到了最真實的顯現。而在4天3晚的觀察和共處中,我也照見了自己的成長過程,在每一組家庭、每一位孩子的身上,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01 在關心和替代中 避免了受傷 也錯過了成長的自己 參加這次游學的家長們,其實都具備一定的勇氣,面對自己親子關系當中可能存在問題的勇氣,但一些固有的觀念和心態,還是會在游學的每一件小事中流露。比如當一名孩子得知他要負責領隊任務時,父親就開始擔心他做不好。在賈老師的提示下,父親一開始壓制住了代勞的舉動,孩子也在積極的帶領團隊進行游覽,雖然也有恐懼和羞澀,但他的確依靠自己在獨立完成。但沒過多久,父親就開始通過給孩子拿包、遞水果、對孩子的帶隊方式提意見等方式,去干預孩子的帶隊。幾番干預下來,孩子以非常萎靡的狀態結束了半天的領隊任務。 這樣的“擔心你做不好”,在我們的成長中都不陌生,包辦,是一種替代與剝奪,孩子成長中的風險和痛苦,不應該被父母替代,也無法替代。回避掉成長中必經的痛苦,只會讓孩子在真實的人生中,遇到更大的痛苦。
#02 朝夕相處中 卻看不見彼此
在7個家庭的旅行中,通過觀察和看見他人的家庭,以照見自己家庭的問題,是本次游學的意義之一。有一位母親談到,覺得大家的家庭關系都很好,沒什么問題,自己和孩子的關系也比以前親近了很多,非常融洽。坐在旁邊的孩子卻一直搖頭,隨后孩子說,“我和母親一說話我們就吵架,現在只是我克制了情緒不去吵架,但并沒有比之前的關系改善多少。 ”母子之間對于關系的理解為什么有巨大差異,母親為什么看不見其他家庭關系中的任何問題。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對待外界、對待世界的方式。停留在自己的認知里,拒絕看見孩子的真實狀況,是一種隔絕與忽略,也無法真正推動親子關系向前改善。
#03 缺位的父親、緊張的母愛 迷茫的自己
有一位小伙伴在游學中說到,她很羨慕其中一個家庭的親子關系,爸爸會主動照顧孩子,媽媽情緒也非常穩定,孩子的狀態也有安全感、很開朗。她談到自己的童年里,父親是隱形而缺位的存在,基本沒有參與孩子的養育,她對父親的依戀從未得到過回應。而母親承擔了撫養孩子和照顧家庭、照顧作為巨嬰的父親的重擔,如此沉重的負擔帶給母親的是不斷積累的焦慮、緊張和恐慌。這些恐慌無法和父親分擔,于是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過早地承擔起成人的角色,而她內心未成長的部分則被包裹、被忽視。 親子問題的背后,也是復雜的婚姻關系和家庭關系問題,家庭關系,是一個人未來所有關系的模版。父親的過度隱形,會帶來母親的過度焦慮,最終只會養育出一個未能完成自我成長的孩子。
#04 試圖與父母分離 卻被反復拉扯的自己
這次游學中的孩子小紅,在和母親相處時,很愛發脾氣,經常說幾句話就會和爸爸吵架。但和其他人相處時,她卻能好好和人溝通,也會主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樣的差異來源,可能是母親對待小紅的方式上,存在過度承接和共生。小紅每次鬧脾氣時,母親一般都用更激烈的方式去指責;而當小紅不開心時,母親又用極度溫柔包容的方式安撫。母親的過度回應,阻礙了小紅獨自處理自己的情緒,而這正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課題。母親的過度承接,也許不僅僅是孩子單方面的需求,可能也是母親無法面對和孩子的分離,通過用無限承接孩子情緒的方式,讓共生關系繼續。 意津心理首席專家賈如棋教授的觀點:教育的本質是探討,親子關系的本質是分離。樹立邊界,讓孩子自主去承擔和面對,允許孩子犯錯,知道自己作為父母的不完美和不絕對正確,不包辦不替代,陪伴而不共生。每個人都曾是孩子,而只有完成與父母心理意義上的分離,才能開始成長為獨立、完整的個體,以我們自己的身份,去處理與自我和他人的關系,去面對這個世界。
聯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
意津心理孝感分部
孝感分部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
孝感分中心地址:孝南區亞飛廣場4單元13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