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朋友去電影院看了最近張譯主演的電影《三大隊 》,電影根據(jù)真實案例事件改編。程兵因暴力刑訊入獄,出獄后為完成追兇使命與隊友踏上旅程,即便隊友們中途一一放棄,但他依然孤獨地堅持著,沿著兇手足跡尋遍無數(shù)城市,直到最后將兇手抓住。當程兵在電影最后說出那句經(jīng)典臺詞“臺平市公安局刑警三支隊程兵、廖健、馬振坤、徐一舟、張青良,任務(wù)完成!”的時候,讓人不禁動容和流淚,12年endless journey終于完結(jié),讓我們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只要堅持終會有所得。
程兵出獄后哪怕不再是警察了,但依然想要完成之前未完成的案件,原因是什么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未完成情結(jié)”在深深影響著他。
#01
什么是未完成情結(jié)
“未完成情結(jié)”也叫“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是一個心理學術(shù)語,它指的是尚未獲得圓滿解決或徹底彌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創(chuàng)傷或艱難情境,同時,也包含由此引發(fā)且未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
“未完成事件”這個詞語來源于20世紀初誕生于德國的完形心理學(也稱格式塔心理學),這個學派衍生的格式塔療法強調(diào)此時此刻,強調(diào)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現(xiàn)在這一刻。不去把握此時此刻,卻把精力虛擲于感嘆過去所犯的錯誤,不就是在逃避體驗現(xiàn)在嗎?
“未完成事件”如同一個魔咒,使得人們付出種種努力試圖去完成它,以填補人生的缺口!因此,未完成事件會形成一種情結(jié),在未完成情結(jié)中,壓抑是基本的要素。壓抑越深,積壓越重,天長日久,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人的精神健康。
#02
未完成情結(jié)對我們的影響
由于“未完成事件”一直懸而未決,個人處于不能理解、沒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持的狀態(tài),而創(chuàng)傷卻一直要求彌合,彌合的要求有時被否認,有時被潛仰,有的被合理化,看起來這固定的格式塔(固定的應(yīng)對模式)是適應(yīng)的。
比如一個童年時期常常被忽視和責罵的孩子,會形成一個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愛”,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想法。于是更不具傷害性的合理化想法會出現(xiàn):“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愛?!边@想法可以保護一個人盡可能少地受到傷害,卻并不能令這個人感到快樂和滿意,因為,他是需要別人來愛護的。
這就是未完成事件給人們造成困擾的基本機理。當人們的困擾來自于揮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或者其能量和注意力無法完全放松地投入到未來和當下的事務(wù)中,看起來常常在重溫舊創(chuàng),似乎仍然在設(shè)法解決那最初令人不知所措的恐懼。
未完成事件往往會一直持續(xù)存在著,直至個人勇于面對并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解鈴還需系鈴人,增加對自己此時此刻狀態(tài)的知覺,認識并清理被壓抑的情緒和需求,才能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達到人格的完整。
#03
寫在最后
未完成情結(jié)影響著三大隊的每個隊員,但每個人的應(yīng)對機制會有差別,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有些人放棄了追尋兇手回歸正常生活,這也無可厚非,因為這也是他們應(yīng)對未完成事件的一種方式,看似他們放下了,但很可能潛意識深處并沒有真正放下。當然像程兵這樣將未完成事件執(zhí)著追求到底的精神,更能打動觀眾,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強大的精神力量去直面,去真正完成“未完成事件”。而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所以去完成未完成情結(jié)的堅持彌足珍貴。
聯(lián)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wù)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qū)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
意津心理孝感分部
孝感分部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
孝感分中心地址:孝南區(qū)亞飛廣場4單元13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