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反饋自家孩子沉迷手機的情況很嚴重,疫情期間孩子每天在家抱著玩手機,現在恢復學校上課了,孩子還是一回家就要手機,不給他,就說不寫作業、不去上學。
有的孩子背著父母偷偷藏一部手機,晚上趁家人睡覺了,拿出來熬夜玩游戲或看小說,作息日夜顛倒。還有更嚴重的用人身安全威脅父母,不給手機就跳樓......父母頭疼又無奈,擔心這樣下去影響孩子學習和正常社交,只好尋求專業幫助。
#01
沉迷手機的孩子
有這些共同點
(1)自我管控能力弱
由于孩子對時間管理、自我管理意識弱,容易被網上五花八門的視頻、游戲、小說娛樂等等吸引,一刷手機就是幾個小時,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作業學習更是拋在腦后。
(2)回避現實社交
不少孩子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異常活躍,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與人主動交往的意愿或動力,甚至更多時候,在班級里或家里都是回避社交、退縮的狀態。
有調查表明,隨著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越長,他們在現實中與同學、朋友或家人在互動的意愿和行為就會越少,大部分時間都被手機占據消耗了。
(3)借手機轉移情緒
不少人認為玩手機可以釋放壓力,一天的工作或學習下來,緊繃的大腦神經終于有了放松的間隙,上廁所拿手機,一放學拿手機,但沒有意識到最好的休息時間或“換腦”時間,也被手機里充斥的各種信息再次填滿。
有的家長也會把“增加玩手機的時間”作為獎勵孩子好好寫作業或好好上學的籌碼,這種行為不經意的強化了孩子對手機的渴望或依賴。有的孩子認為只有玩手機的時間是屬于自己的,自己可以在手機上無所顧忌、不被束縛和限制,其余時間都不屬于自己,所以一拿到手機就不能自拔。
(4)在網絡里找尋價值認同和存在感
有的孩子不擅長人際交往、學習成績受挫,在現實生活中受挫,就通過玩游戲找尋刺激感和價值感,游戲本身不斷開始和重啟的特質,能夠及時滿足的快感,一遍遍刺激著他們在游戲的世界攫取樂趣、掌控感和自我價值感。
有的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孩子陪伴,親子溝通少,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容易導致孩子在虛擬世界中去尋找親密的人際關系,彌補內心和人建立情感鏈接的需求,在網上獲得被關注的存在感,但也容易因此掉入陷阱,上當受騙。
#02
手機是原罪嗎
其實手機成癮只是問題積壓后的表現形式,很可能不是問題的根本原因,而是多方面問題的雜糅匯總。比如情緒狀態出了問題、在現實中屢屢受挫,通過玩手機轉移注意力,彌補不平衡、暫時回避掉現實或自身問題,但玩手機可能使情緒更加被回避和掩藏得更深。
意津心理首席專家賈如棋教授說道:“解決情緒問題,需要直面問題本身而不是回避情緒。其次,手機成癮也可能是內在自體缺損或不穩定的表現,手機成為一種客體,孩子通過玩手機獲得掌控感和平衡,一旦沒了手機,就沒有了價值來源。”
小意聯想到,很多孩子不能沒有手機,就像嬰兒不能沒有奶瓶一樣,剝奪了TA玩手機的權力,豈不是等同于拿走了他賴以生存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么會不崩潰呢?
#03
結語
解決孩子“手機成癮”的問題,背后其實是一個系統龐大的工程,需要從長遠來看、極其專業、小心謹慎的處理。如果只看到孩子玩手機的現象,而看不到背后的問題,那么很可能治標不治本。
聲明:圖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改編,侵權必究
聯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
意津心理孝感分部
孝感分部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
孝感分中心地址:孝南區亞飛廣場4單元13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