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一名初中生,卻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去上學了。父母每次讓他上學,他都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推脫:不是媽媽喊他起床喊晚了就是爸爸沒有開車把他準時送到學校,要不然就是數落學校的無聊或者抱怨以前上培優班的痛苦。父母非常想讓小A看到不去上學校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和過錯,但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又總是心軟地敗下陣來,無計可施。最終的結果就是小A又一次不能上學,好像一切又都回到了原點。
#01
孩子無法承擔責任
小A總是放大別人的問題,卻從來看不見自己身上的問題。現實中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這本身就彰顯著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把一切問題都絕對化的歸因于外界是巨嬰心理的顯著表現----不愿意承擔任何一點責任,不愿意承認任何一點過錯,一味的向外界索取和吃奶,不正是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嗎?
學校和父母的失誤不能成為小A逃避自己錯誤的借口和幌子,只有小A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買單和負責。一個殘酷的真相或許是:時間并不能成為撫平一切傷口的良藥,沉溺于過去的痛苦或者埋怨外界的不公對自我的成長毫無裨益。小A的問題或痛苦不會因抱怨而減少,只有直面問題才是解決一切的最終途徑。
#02
父母無底線的包容
想明白了小A的心理,我們也就洞徹了部分孩子不愿上學的真相:學校是一個小社會,無法為孩子提供一個滿足他所有需求的單純環境,而家庭環境是父母寵溺孩子人為造就的,外界并不會為孩子提供同等環境。
除了父母單純的寵溺和包辦,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家長對孩子情緒失控的恐懼,親子之間沒有完成心理上的分離,雙方沒有清晰的界限,教育方法的單一和粗暴……總而言之,教育不是單方面無條件的付出,也不是沒有底線的包容與退讓,更不是一廂情愿的愛的供養。
#03
寫在最后
雖然孩子無法上學的背后,與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小A可以把鍋全部甩在父母頭上,我們也要看清父母和孩子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就例如小A與父母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鉚合關系,一個包辦溺愛無法真正放手,一個逃避責任無法面對問題。最初或許父母是因,小A是果,但時至今日雙方已是彼此催化,相互作用。
正如意津心理首席專家賈如棋教授指出,父母應區分過分溺愛和適度疼愛。過分溺愛是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情緒、行為等,這容易讓孩子形成沒有規則,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對于他(她)的人際相處,社交,生活會造成巨大影響,其結果只會讓孩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因為到了學校老師和同學都不可能只圍著你轉。而適度疼愛,是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讓感覺到愛,但不是無條件的愛。
聯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
意津心理孝感分部
孝感分部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
孝感分中心地址:孝南區亞飛廣場4單元13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