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反思憑借舊有經驗對孩子開展的教育和指導是否正確,但他們持有的理由仍值得商榷:他們并不是不想給予孩子最優解。而是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和截然不同的時代環境讓他們質疑自己提供最優方案的能力。
換言之,他們不是不想幫,而是不知道如何不包辦,他們一直遵循上一代的教育方式,一旦涉足未知領域,又因完美主義的傾向停滯不前。在霞浦游學中,這樣的場景可以說以不同的面貌反復出現。
小A的爸爸認為小A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可以把集合地點定在車廂以此來避免領隊可能承擔的各種風險;小B的母親迫不及待地向小B傳授地理知識,渴望小B對游覽過的每一個地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知,而不單純是游山玩水的走馬觀花的;小C的父親時刻為小C的安全著想,毫不猶豫的幫助小C越過高高的臺階,避免百分之十的絆倒風險。
從經驗的指導到知識的傳授再到人身安全的保障。如果一件事情已經被證明了是百分百的正確或者說是真正客觀層面上的為你好,父母是否依然提供最優解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家長要給孩子適度的探索空間。有時做錯一件事比做對十件事更加有效。因為前者蘊含著獨立探索的寶貴經驗,而后者則讓孩子充當被包辦的提線木偶的角色。
給予孩子最優解的******缺點可能就是這種行為是在剝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的意義在哪里?其中一個來源或許是孩子自我探索的一點一滴。只有在這種與世界最原始的接觸中,孩子才能收獲真正的控制感。即使事情失敗了,那也是孩子的失敗,而不是父母千篇一律的成功
在父母的英明指導下,即使完美的做對了每一件事情也只能證明父母應對世界的智慧。孩子在其中找不到他的任何身影。他成了父母彰顯他們自戀的一個載體,他的自戀和收獲感被父母以這種方式嚴重打壓。
孩子和父母天生就處于這樣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無論從哪個方面去比較,無論以哪個標準去衡量,孩子天生就是弱勢的一方,父母則永是遠強勢的一方。所以對父母來說,也許最難做到的就是壓制:壓制自己想要幫助孩子包辦的欲望;壓制自己想要給出最優解的想法;壓制住自己看到孩子把事情變得一踏糊涂后對孩子的打擊和修正。
既要讓孩子的天性能夠適當的發展,又必須保證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其不與正確的軌道偏離太遠。天性和規矩,需要教育的智慧為他們找到邊界與平衡點。
聯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
意津心理孝感分部
孝感分部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
孝感分中心地址:孝南區亞飛廣場4單元13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