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25年8月6日至13日,意津心理游學(實踐營)第19期日本篇圓滿開展,心理大咖賈如棋全程指導探索實踐,歡迎閱覽本期游學小伙伴部分收獲分享!
意津心理游學(實踐營)第19期 日本篇
小伙伴部分游學心得分享
1、執著與執念
游學過程中,賈如棋教授指出我們每個人心中各有執念,對于海景房執念,對于吃日式餐館執念,對于去哪里玩的執念,而這些執念會阻礙我們去看到整體和大局。
一定要完成什么的背后,或許是想填滿內心的缺口,或許是想彌補什么,抑或許是想討好他人,也或許想證明自己可以做到......
但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把執著和執念混淆。執念是不達目的不罷休,困在執念里看不到其他可能性。執著是要完成一件事不停努力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法和解決方案。我們常常該執著的時候沒有執著,該放下執念時候卻被執念困住。
——小L
2、逃無可逃,只能直面
在歷經多次游學后,我天真地以為自己稍稍往前走了一些。但這次游學當我發現自己還是用舊有模式去應對問題時,那一刻就像被命運之箭射中心臟,苦苦掙扎那么久,到頭來,好像還是要回歸自己原有的命運軌跡里去,有一種無法逃掉的宿命感撲面而來。改變命運,何其艱難。
也在想,那些離開了中國,來到日本生活的中國人,他們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了嗎,想到之前同事提到她被送到日本的姐姐,也面臨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似乎也還是在原有的命運里打轉。
沖繩,這個曾經的琉球王國,歷經時代變遷,滄海桑田,如今歸屬于日本,那些當地的人也在他們自己的宿命里打轉,東京人有錢,本地人很窮,東京人在沖繩開旅館餐館,本地人給他們打工。
回到我自己的命運身上,還是逃無可逃,只能直面。
——小C
3、看見,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以前看世界,像隔著一層自己織的網。網眼的大小、形狀,全由固有認知說了算。可這一路走下來,那些沒被預設的瞬間,偏偏成了最難忘的注腳。
對“游學”的理解,也終于跳出了“走走看看”的淺灘。它更像一場緩慢的滲透:開始看見自己固有的模式。那些習以為常的相處方式里,藏著多少沒說出口的預設?那些下意識的反應里,又帶著多少未曾察覺的慣性?改變很難,像要重新學走路,每一步都透著生澀。但“看見”本身,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回程時,心里沒有“完成了一次游學”的成就感,反倒多了份“剛剛開始”的篤定。
——小Z
4、認識破碎的自己,然后重建自己
在游學團輔上,聊到為什么我們會那么害怕負面評價?是否是自戀在作祟?我們可能需要別人的正面評價來獲得自我認同,滿足自己的自戀。
對于沒有自我的人來說,需要別人的正面評價等于需要別人的認同。但連自我都沒有,何談認同?
我認為在此之前,我也是沒有自我的,但通過游學和賈如棋教授,我慢慢認識破碎的自己,然后重建自己、補全自己。
——小H
5、原有模式真的很難改變
行前分配領隊時,有小伙伴推薦我,因為我游學次數多,我表示我也經常掉鏈子。并且也有另外的小伙伴推薦自己,賈如棋教授沒有立刻做決定,最后讓我們抓鬮看誰擔任領隊。我很感謝賈老師,給我機會讓我成長。
擔任領隊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問題和我之前的模式是一樣的。比如小伙伴行為有問題,但我不會找對方溝通,遇到矛盾沖突就隱忍退縮,放任了別人的越界行為。同時我也沒有很好的團隊意識,總想著單打獨斗,即使內心一直都有意識到團隊的力量,抱團取暖才是最好的方法,但我一直在單干。原因可能是我很自戀,覺得自己一個人可以。原有模式真的很難改變。
——小X
6、游學讓我看見人生的循環
每一次游學,我所有的問題都會不斷重復,回避問題、不去解決問題、屏蔽自閉、情緒黑洞、做事不統籌、自戀、逃離....
我想在我人生很多類似的時刻,我都從未逼自己一把,而是選擇回避逃離,回到我的安全舒適區,所以很多難關總是像一座又一座無法攀登的大山,把我攔在半途,進退兩難。
我恐懼的究竟是游學本身?還是恐懼看見人生的循環往復?
——小M
聯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
意津心理孝感分部
孝感分部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
孝感分中心地址:孝南區亞飛廣場4單元13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