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電視臺特約心理專家、意津心理首席專家賈如棋教授為蔡甸恒大綠洲小學的家長們主講的“親子關系溝通”講座,在湖北電視臺綜合頻《幫女郎在行動》播出。賈如棋教授旁征博引,從20多年臨床心理咨詢案例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家庭中,未成年孩子三觀形成之前(尤其是12歲之前),父母與孩子的相處和溝通模式,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直接有著不可推卸的影響力。
#01
孩子的問題究竟是誰的問題
長期工作在心理咨詢臨床一線的賈如棋教授,在講座上惋惜地說,跟著湖北電視臺新聞欄目出去走訪,經常會遇到一些疑難雜癥的案例,很多孩子在真正接觸到心理專家的幫助時,已經陷入了“病入膏肓”的狀態。如果孩子在讀小學的時候就不得不送進精神衛生中心,一般來說,家庭的第三代、第四代就已經出了問題。
賈如棋老師普及心理學常識時提到“創傷”與“投射”的概念。在某些家庭里,尤其是那些存在創傷的家庭里,第一代爺爺奶奶沒有出問題,好像還能生活下去,第二代開始顯現問題了,到了第三代,當一個孩子身上投射出種種父母及祖父母身上未解決的問題時——“晚了,孩子已經被送進了'六角亭'。”
孩子問題的高發期在初中和高中期。那些已經超出心理咨詢范疇的案例,被轉介送往精神醫院的情況并不在少數,家長們接受不了也還是得送。
#02
親子溝通七要素
每一點都非常重要
賈如棋教授主要從七個方面對親子關系進行梳理:面對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合作、代替懲罰、孩子自立、贊賞孩子、孩子角色、融會貫通。賈教授強調,這七點,每一點都非常重要。
由于長期堅持在咨詢工作的臨床一線,賈如棋教授在講座中說:“我們臨床心理學會更針對于案例的具體情況,也許經過今天的普及,大家可以感受到心理學真的離我們很近,它就在我們身邊。今天給大家所展現的是切切實實的臨床心理學,而非普通的(咨詢)心理學。”
#03
客觀面對孩子的感受容易嗎?
有的父母說:“我沒有給孩子壓力,但是他會在孩子面前絮絮叨叨一遍又一遍”;
有的父母說:“我沒有創傷,過去的坎都過去了,可是當他坐在那里的時候,展現的卻是愁眉苦臉”;
還有的父母說:“我沒問題,結果家里兩個人經常吵的大打出手”;
這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想而知。
賈如棋教授提到,他經常看見很多家長喜歡轉發心靈雞湯的網絡文章,有的來自百度、知乎。在講座上,賈教授讓所有的家長沉下心思考一個問題:“作為父母,平時您和孩子是怎么相處與溝通的?”
“家長們可以質問一下自己,你能面對自己嗎?面對自己的創傷嗎?”
其實,正如現場的沉默一樣,心理咨詢師在豐富的咨詢案例中,往往見過很多家長不承認自己是有問題的。
“家長都如此,孩子該怎么面對問題?”
“當然無法面對。引用我之前講到的一段話,孩子在18歲之前(尤其是12歲之前),在他們三觀沒有完全形成之前,除非您承認家族有遺傳精神病史,不然就一定是你的問題,全受父母影響的。”
#04
想更好地面對孩子的感受
首先要看見自己的感受
沒有人可以拍著胸脯說:“我沒有創傷。”
賈如棋教授給湖北法官學院做培訓的時候,有一個法官說:“賈老師,我這兩年情緒很平靜,沒有任何波動。”
賈教授當場嚴肅地說:“如果你連喜怒哀樂都沒有了,很有可能你已經抑郁了。當你的情緒完全是平靜的,那只能證明,它們被壓抑在底層了。”
當賈教授在現場提到這個案例的時候,他告訴在座的各位家長:面對孩子的感受,前提是我們得直面自己。
“家長本身可能是處于焦慮的,恐懼的,不安的,煩心的......但是我們會忽略這些,試圖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很強大,這是很多家長都干過的事情。”
“沒有任何人的手上是一副好牌,好牌也可以變成很糟的牌,你說你是好牌,有人會比你更好對不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能做的就是面對我們自己。做不到?很恐懼很不安,那我們可以看看,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該怎么做的,同時怎么去'身教'孩子做。”
“認同內心的傷痛,告訴孩子,你的傷痛,我也有,我們如何在孩子面前很坦然的面對我們自己的傷痛?”
“如果你很恐懼,那就是恐懼。你該如何做呢?你可以告訴孩子,身為父母我對這個事情也很焦慮、很困惑,但我們可以一起來面對。”
#05
給孩子時間,聽清楚他在說什么
總有家長說:“我家那個孩子表達能力太強了,一講講半個小時!”如果孩子不停地跟家長頂嘴,那么家長很可能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每說一句,也都被家長給反駁了。
傾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賈如棋教授描述了一個場景,當初他作為咨詢師在受訓的時候,指導老師的規定是——無論別人怎么說話,你都不可以出聲。這是非常嚴格的訓練,就像把嘴巴縫上了一樣。這是在訓練什么能力?就是傾聽能力。
“我們為什么要給孩子半小時時間?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你講五分鐘,媽媽講三分鐘。”
“不要認為這是限制孩子,最開始,孩子的表達能力是很強,讓他能夠在五分鐘內表達得非常清楚,其實就是在訓練他的能力。”
賈如棋教授強調,這樣做不是為了限制孩子,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首先要做到第一點就是傾聽。
#06
家長的耐心,來源于自己本身
如果家里四五個人都對付不來一個孩子,何談指望學校里解決?
按照我們現在教育資源較匱乏的情況,一個班少則四五十個人,多則五六十個人,出了問題,怎么顧得過來呢?經常有家長等不到孩子說完,就開始按捺不住地有情緒了。家長為什么會憤怒?
“其實是源于你很恐懼,你恐懼看見問題。我們往往生氣的理由是什么,其實背后隱含的是恐懼。”
賈如棋教授解釋到,”這是我們大家要覺察到的。當你有憤怒,你可能應該反過來先解決你的問題,而不是解決你家孩子的問題。”
大家都有一樣的感覺,有些話沒辦法跟閨蜜說,也沒辦法跟身邊親近的人去說,因為他們都帶著自己有色的眼光作為觀點,但是有些家長和咨詢師傾訴,聊一個小時,他會感覺舒暢很多。
家長的耐心來自哪里?來源于我們自身。如果敢于面對自己,創傷就有被撫平的可能。
聯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