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小意在機構也接到越來越多的求助電話,大多是孩子出現考前焦慮、抑郁等情緒,復習效率低下、手機上網成癮等,家長非常擔心孩子的狀況會影響即將到來的大考,但根據小意觀察,孩子的很多臨考癥狀,都源于家長的錯誤邏輯。
前段時間,小意在機構接待了一位媽媽,他的孩子正上高三,突然有一天,孩子決定不再上學了,他的情緒變得非常低落,不管家里人怎么跟他溝通,他都不回應。
在跟媽媽交流的過程中,小意得知,她平常對孩子管理很嚴苛,尤其是學習,但她之前并沒有發現孩子有什么變化,如今孩子不僅回避上學,還回避跟媽媽溝通,而且表現了明顯的抑郁傾向。而究其根源,媽媽不得其解:“我究竟做錯了什么?”
錯誤邏輯之一:“咬咬牙,考過了就可以放松了”
中高考前,當孩子跟爸媽傾訴自己難以排解的壓力時,大多數家長都會說出這句話,“咬咬牙,考過了就好了”,他們覺得這是一種鼓舞和安慰,但這只是針對那些能合理紓解壓力的考生;但如果這個孩子找不到排解口呢,那這句話就被解讀為,“無論你承擔多大的壓力,現在都不能放松”,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無法紓解壓力,導致壓力超過閾值,進而引發情緒崩潰。
同時,這句話還隱含了一個邏輯漏洞,那就是“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這最后一搏,拼搏完了,GAMEOVER”,這會讓孩子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自發地喜歡,這種邏輯極大地扼殺了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錯誤邏輯之二:“趕緊看,把以前沒學到的知識點都看到位”
乍一看這邏輯沒什么不對,而且像是一個還比較有知識的家長說出的話,但它到底錯在了哪,且聽小意來分解。
我們上過學都知道,功夫在平常,該學的內容在平時已經積累好了,考試只是一個調動平時積累的過程,平時沒學,臨考前進行高強度的復習,就是典型的“抱佛腳”,不僅效率低,而且還可能讓孩子產生更大的壓力,導致高考時連正常的水準都發揮不出來。
小意建議,家長應該讓孩子用科學的方法“適度”學習,即便以前學習有疏忽,也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應對考試,把先前學到的知識以最好的狀態發揮出來即可。
錯誤邏輯之三:“我已經在很努力地掩飾自己的焦慮了”
小意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這個邏輯錯誤——家長自以為隱藏焦慮,可以不讓孩子受影響,但很多時候,他們其實并沒有“隱藏好”自己的焦慮。
小意在機構接觸過兩類家長,一類是處處釋放自己焦慮的,而另一類則是刻意隱藏自身焦慮的,但實際上他們還是會用很多替代性行為來釋放自己的焦慮:
1、經常性詢問孩子學習考試相關的情況,通過“把控感”來掩飾焦慮;
2、反常地對孩子好,這是一種“補償性行為”;
3、反常地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問,這是一種“逃避”;
4、把對孩子考試的焦慮發泄到其他地方,比如跟伴侶吵架,這是一種“轉移”;
5、總說“其實我們不在意你的成績”這類話,不斷重復,這是“反向形成”;
你可能會說,這些隱藏在行為背后的焦慮,孩子怎么可能察覺到,但你要知道的是,處在高壓狀態下的孩子有時會異常敏感,他們很容易捕捉到這些替代性行為背后的焦慮,從而壓力更大。
以上三種邏輯錯誤,其實都是隱性的,小意在此并不是想危言聳聽,只是想警醒家長,在孩子面對中高考壓力的時候,能給對方心理上的支持,而不是變相施壓。
小意也呼吁,中高考到來之前,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在出現自身無法排解的壓力和情緒時,都應該尋求專業的心理干預,來解除焦慮和壓力。否則,時間久了會引發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障礙。
意津心理,您身邊的心理專家——意津心理專業熱線:027-8588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