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位父親來到咨詢室,談到孩子前段時間有些“異常”狀況,他感覺孩子明顯的情緒低落,他減輕了一些孩子的課外作業,孩子狀態才稍微好點,但他依然不明白該怎么對待孩子,明明自己已經盡可能提供孩子最好的生活了,怎么孩子還是出問題呢?
意津心理首席專家賈如棋說:“家長對待孩子不需要特別的方式方法,也無需去看太多所謂的專業書籍,只要父母不‘折騰’孩子,孩子的成長就不會出太大問題。”
#01
父母哪些行為,是在“折騰”孩子?
給孩子安排大量的課外補習,孩子的生活只有學習,再加上長期不接觸真實的世界,學習一旦受挫,孩子很可能會去游戲世界尋求滿足感。
從不陪伴孩子,或者一邊玩手機追劇,讓孩子自己玩自己的,親子之間缺乏交流溝通,孩子長期被情感忽視,也可能會用叛逆、厭學、網戀、游戲等方式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對孩子過度關注,控制孩子按自己的方式來做事,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指手畫腳,形成孩子自卑、膽怯、無主見、習慣被控制等性格特質;
把自己的期望與幻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小時候沒完成的夢想、家族的興旺發達等愿望,希望孩子替自己完成,讓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
把孩子的成績當作炫耀的工具,滿足自己的虛榮與自戀,一旦孩子成績比不過別人,就數落孩子,對孩子發火,讓孩子感到羞恥和焦慮;
無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孩子身上,例如高學歷父母無法接受孩子是個學渣,那么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認可,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痛苦;
包辦孩子的方方面面,除了學習什么都不用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至于孩子動手能力極差,對現實世界缺乏掌控感;
家長非常情緒化,要么經常向孩訴苦抱怨,輸出悲觀消極情緒,要么暴躁易怒發脾氣,不跟孩子說問題,只把自己的情緒一股腦發泄給孩子;
諸如此類......
#02
家長的自體不穩
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與父母都息息相關。
如果父母是穩定的,那么孩子一定也是相對穩定的,因為在孩子沒有形成穩定自體前,父母就是孩子的重要客體。
我們常常覺得孩子出了問題,理所應當就只去糾正孩子,卻忘了作為孩子的重要客體,父母的以身作則與積極改變,才是對孩子更有意義的引導。
舉個例子,孩子在專注的畫畫,家長無需打斷他,只需要在一旁默默陪伴專注看書,孩子也會被帶動起來,持續專注的做手頭上的事情。家長的以身作則與高質量陪伴,就會對孩子有良性引導。
再比如每周抽1-2天,帶孩子戶外運動、組裝玩具、參觀博物館、旅行等等,或讓孩子一起參與家務勞動,打掃清潔、組裝家電、收納整理...家長帶領孩子一起探索更廣闊更繽紛的現實世界,讓孩子對現實世界更有掌控感,孩子就不會一受挫,便向網絡或游戲尋求刺激與滿足。
相反,若父母的內在越不穩定,那么就越容易被外界所影響,越容易去“折騰”孩子。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來尋求專業的幫助了,只有明白問題出在哪里,才可能不再去“折騰”。
——END——
文字來源:意津心理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改編,侵權必究)
聯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
意津心理孝感分部
孝感分部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
孝感分中心地址:孝南區亞飛廣場4單元1303室